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正在进行时!众多行业大咖云集榕城,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分论坛。10月16日举行的几场分论坛,都有哪些亮点呢?跟随小编一起去瞧瞧!

  2025中国—东盟

  海洋产业合作发展圆桌会举办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海域相接,拥有悠久的海洋文明交流历史与深厚的合作基础。10月16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开幕,以“融通与共赢:共拓中国—东盟海洋经济一体化新航道”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发展圆桌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活动以“多方协同联动”为核心,搭建政府、企业、智库对话平台,通过对接需求、落地务实项目,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片

2025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发展圆桌会现场。原浩 摄

  近年来,福建和东盟的合作日益紧密。东盟连续多年都是福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方进出口贸易总额628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水产品贸易额达37亿美元。同时东盟也是福建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对外投资目的地,双方合作正从传统的经贸往来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

  其中就包括加快建设的中印尼“两国双园”。“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正通过工业园区的形式,推动可持续合作,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印尼海洋与渔业部水产养殖总局局长哈鲁·拉哈尤说,中国拥有丰富资源、专业知识和领先技术,是东盟国家发展海洋产业的榜样。

  印尼作为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是蓝色经济发展的理想之地。哈鲁·拉哈尤表示,蓝色经济旨在通过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希望与中国持续深化蓝色经济合作。

  “今年是菲中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协作与人文往来方面保持紧密态势。”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格伦·佩尼亚兰达表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广袤海洋蕴藏无限合作机遇。

  他特别指出,可持续水产养殖业、农业科技和智慧农业、增值加工和出口发展、能力建设和研究交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持等五大领域,尤其具备广阔合作发展前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经完成,期待正式签署实施,以便各方能够尽快从中受益。”

图片

原浩 摄

  全球粮食安全与蛋白质需求增长为海洋牧场发展带来新契机。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中联智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华谈到,传统海洋牧场面临监测难题、管理困境、抗灾短板和可持续挑战,AI技术正在重塑海洋牧场价值链。

  “我们设定了一个合作路线图,希望通过中国与东盟共建合作基地的模式,在渔业智慧养殖、抗风浪智能网箱与生态修复、AI模型本地化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技术的转型和项目的投资。”刘延华说。

  在全球蓝色经济蓬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海洋产业合作已成为深化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引擎。活动现场,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联盟发起,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开业启动,闽江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正式发布。

图片

原浩 摄

  与此同时,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印尼海外仓合作项目、中印尼双向投资服务超级联络站项目、国际数据跨境服务中心项目等10个项目集中签约。一场关乎海洋经济未来的务实合作,正蓄势启航。

  沿海内河船舶电动化发展论坛召开

  10月16日,主题为“绿色智能 船动未来”的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沿海内河船舶电动化发展论坛在福州举办。

图片

石美祥 摄

  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丁磊,DNV挪威船级社南区营运经理伊利斯·特索诺斯等10位院士、专家、企业代表,聚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电动船舶应用实践、电动船舶技术规范、船用电池安全管理等主题,分享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

  此外,23个项目在会上签约,覆盖产业合作、战略合作、科技研发等类型。其中,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中国船级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个与中国船级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协议,福建省与中国船级社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福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形成产学研检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强在船舶与海工装备设计、建造、检验、认证及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船舶、智能航运、高端海工装备、数字化造船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推动优质造船企业和船舶配套设备企业在福建设立生产基地,壮大完善福建船舶产业链。

  此次论坛由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